|   Design Case Study #3   |  波麗路餐廳識別設計範例  
設計需求與目標
波麗路創始於1934年,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創始人廖水來先生向日本學習,將洋食結合音樂與藝術,融合各國美食創造出豐富的味蕾經驗,高檔的食物和洋化的留聲機,對當時來說,作風新穎的波麗路很快就成為文人雅士聚集的藝文沙龍,以及後來最為人所知的相親餐廳。
8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傳統風格深受顧客喜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餐廳品牌,家族間也有些許分歧,第三代想要重新設計商標以更好地區分老品牌,並使新設計保留傳統經典風格。
設計過程
第三代經營者一開始就說明新的設計將不會使用中文的波麗路,和英文的BOLERO,摸索了好久,才明白這其中的脈絡,有一份家族深情。然而,在不使用最主要能與過去經典連結的文字符號,品牌再生的設計方向也面臨新的挑戰。
在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中,濃厚的日本文化契奇和充滿各種表現性的視覺符號,可以想像當年波麗路的風華、一股強烈的創新氣息,這些將是我們這次品牌設計想要重新帶給下一個百年波麗路的設計核心。

設計解決方案
我們了解到第三代經營者對傳統風格的堅持,並深入了解其家族企業的歷史和價值觀。提供了幾個創新性的設計方案,既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又能保留傳統的經典風格。我們最終選擇了一個簡單而經典的設計,以日文片假名突出餐廳的名稱和日式洋食傳統風格的淵源,並建議在部分設計中仍保留波麗路中文作為新標誌的輔助。
為此我們特別重新繪製波麗路的中文字,調整結構,加入「昭和洋食」新定位,和「本店」,凸顯品牌一脈相承的經典優雅。
我們認為,創新並不意味著必然要與過去切割,與傳統做更好的融合,喚回人們對美好年代體驗的嚮往,橋接出下一個世代的經典風華。
對波麗路來說,經典不是懷舊,而是回歸創新的傳統價值。
Design Inspiration
Communication Design Improvised for Younger Generation
Back to Top